人们常常说,人与人之间,特别相爱的人之间,应该相互了解和了解,最好做到相互通明,志同道合。史怀泽却在《我的青少年时代》(中译文见陈泽环译《敬畏生命》一书)中说,这是不或许的,即使或许,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。“不只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,并且还存在着精力上的羞耻,我们应该尊重它。心灵也有其外衣,我们不该脱掉它。”好像关于天主的微妙相同,关于别人魂灵的微妙,我们相同不能像看一本归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知道,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。每个人关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隐秘,我们应该习惯这个现实。相爱的人们也只是“在黑私自并肩行走”,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竭力寻求心中的光亮,并相互感受到这种竭力,相互鼓舞,而“不需要凝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”。
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,我无言而信服,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“敬畏生命”伦理学的深度。但凡有着深化而丰盛的心里日子的人,必然会深知悉数精力事物的微妙性并对之布满敬畏之情,史怀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。在他看来,悉数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微妙的精力本质的闪现,由此他提出了敬畏悉数生命的主张。在悉数生命现象中,尤以人的心灵日子最接近世界的这种精力本质。因而,他认为关于敬畏世界之微妙本质的人来说,“敬畏别人的精力本质”乃是清楚明了的事情。
以相互了解为人际关系为鹄的,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日子的微妙性。依照这一思路,人们一方面非常垂青别人是否了解自己,甚至揭露讨取了解。至少在性爱中,讨取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合理的行为,而责怪对方不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峻的斥责,有时候还被用作决裂前的最后通牒。另一方面,人们又非常积极地要求了解别人,甚至以此名义强逼别人袒露心里的悉数,一旦遭到拒绝,便斥以缺少信任。在爱情中,在亲情中,在其他较亲近的交游中,这种因强求了解和被了解而形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役,我们见得还少吗?但是,仔细想想,我们对自己又实在了解了多少?一个人懂得了自己了解自己之困难,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彻底了解自己,也不会奢求自己彻底了解别人了。
在最内在的精力日子中,我们每个人都是孑立的,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孑立,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体会到了别人的孑立,我们心里才会对别人布满最诚挚的爱。我们在黑私自并肩而行,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,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,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。但是,相同的朝圣热心使我们信任,或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。作为有魂灵的存在物,人的伟大和悲凉尽在于此了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